对动易CMS和织梦CMS的一些认识——动易CMS篇
最近一Q友找我帮忙修改他的一个网站,用的是动易SiteFactory3.6的内容管理系统。对于动易的话,我第一次接触也是在大二的时候。那时跟着学校实验室的坤哥混,他接手了一些网站项目然后让我和另外一同学参与了进来。其实那个时候对CMS还是闻所未闻,因为自己以前总觉得所有网站都是自己用相关的开发语言写出来的。就像当时参加学校的网页设计比赛一样,我也是自己用ASP+ACCESS写的一个应该说是比较戳的网站。
可能是由于主办方觉得是一难得的奇葩吧,也让我进入了决赛。后来想想,还是觉得自己的CSS设计太戳了,就两个字“难看”。那时,坤哥推荐我用动易的CMS做网站。这样我就加入了CMS的行列。不过,在初次使用动易CMS的时候遇到的麻烦还是挺多的,所以在从那次以后也没怎么使用SiteFactory这个CMS了。直到这次,网上一Q友找我修改他的这个动易CMS网站,我又重新接触了动易SiteFactory(此前大多时候都用的是织梦的CMS)。再加上近段时间,我也在学习C#,对微软.NET平台比较感兴趣,所以还是接受了。下面,我就通过两篇文章来说说我对动易CMS和织梦CMS的一些看法(当然有一定的局限性,不妥的地方还望指正!)
1 动易CMS的概况
动易目前有三大系列产品,即动易SiteFactory、动易BizIdea和动易SiteWeaver。其中,动易SiteFactory 、动易 BizIdea 为08年新推出的基于.NET技术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管理系统。而动易SiteWeaver是基于ASP技术的内容管理系统。当然每种大类下面还专门分类出了不同的“子系统”,比如动易SiteFactory可以具体到“政府门户网站系统”、“行业门户网站系统”等“子系统”。
2 动易CMS的优势
这里主要说明一下动易SiteFactory和动易BizIdea这两种基于.NET的系统,因为动易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微软的.NET平台上了,当然这也是一种大的趋势。而基于ASP+Access开发环境的动易SiteWeaver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他们的开发团队。虽然动易SiteWeaver是动易产品里面唯一一款开源的CMS系统,但是由微软领导的.NET潮流确实势不可挡。因此,动易SiteWeaver的没落,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。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经验,谈一下动易SiteFactory和动易BizIdea这两种CMS的优势所在,当然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:
2.1 基于微软.Net 2.0平台
.Net2.0目前微软帝国在Web方面极力主导和推广的开发环境。在这个封闭的王国里面还是有它的强项的,.NET2.0在Web开发的平台支持上面依然高调的贴着“高效”、“稳定”、“安全”的标签。
2.2 系统N层架构设计
这两种CMS确实跟着微软在企业架构的设计方案,采用以表现层、业务逻辑层、数据访问层为主的N层架构设计,系统结构清晰、易于维护,提高了它们的可扩展性和重用性。而这种可伸缩的N层架构设计是网站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证。
2.3 管理日志
类似飞机的黑匣子一样,为网站管理员提供了安全分析的依据。管理员能够通过网站日志了解到站点异常活动或者黑客尝试性攻击,为及时预防和应对提供了宝贵的时间。
2.4 URL参数安全过滤
这两种CMS允许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,自由设置URL可传递的参数个数、类型等。而且系统内置了一些相关的模板函数,通过限制URL参数传递的方式来进行安全过滤,从而杜绝SQL等黑客攻击方式。
2.5 较快的加载和响应速度
相信大家在初次使用动易SiteFactory和动易BizIdea的时候,会感觉加载的速度比较慢。开始也以为这是这两种CMS的一大缺憾,后来查了下主要是由于Asp.Net的特性,即在第一次访问某个页面时,要进行编译过程。但当自己或他人再访问这个页面的时候,由于不需要再次编译,所以加载速度会变快。
2.6 可配置式管道处理模型(Configurable HTTP Pipeline)
通过重写HttpModule,使其模块化和可配置,根据配置文件指定哪些目录/类型文件可以通过此HttpModule。这种模块化和可配置技术,使之更适合IIS7的新功能特性并且减少无效的管道请求以提高性能。
3 动易CMS的不足
3.1 平台整合
我觉得动易SiteFactory和动易BizIdea的平台整合性还是比较差的,例如不能够比较完美地融合Discuz论坛程序,不能够较好的接入当前比较流行的开放平台的接口应用程序。虽然官方宣称“系统内置平台整合接口,可以与论坛及博客平台进行整合,实现全站通行证效果。”
3.2 较为落后的后期技术支持
由于目前动易SiteFactory和动易BizIdea的“封闭性”,很难让更多的程序猿等开发者参与进来。所以造成了一些入门者觉得难以上手或者说是驾驭,从动易的官方论坛以及其他网络上的技术文档都是比较少的,很多问题都没得到解决方案。
Comments »